在认知心理学里,人的注意力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动化加工,一种是控制性加工。简言之,自动化加工只调用较少的认知资源,并且发生时是非刻意的;控制性加工则需要大量认知资源,它是刻意的,也因此你很难同时进行多项控制性加工。举个例子,边走路边用手机打字,“走路”就是一个自动化加工,它完全不需要你刻意控制就可以发生,而“打字”(尤其是思考要打什么话)则需要你保持一个比较专注的状态。认知心理学认为,经过足够的训练,一些控制性加工也可以转变为自动化加工:初学自行车的人必须非常集中注意力才能不摔倒,而熟练的自行车手可以边单手骑自行车边单手打电话,这是因为后者已经把骑自行车从控制性加工(需要大量认知资源)转变成了自动化加工(只需要少量认知资源)。
最近我发现,人的思维方式也存在控制性和自动化两种区别。我把自动化式的思考称为内化思维,而把控制性思维称为外来思维,当然这个分类不是严格的,可能存在一些中间的模糊地带。举例来说,即便我已经是一个熟练的英语使用者,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思考我用的还是中文(“脑内语言”)。这种思考的发生完全是非刻意的,它就像走路、骑车、呼吸一样,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不需要我特别控制。相反,如果我要用英文思考,效率不仅会因此降低,而且我必须保持某种刻意,否则我就会想着想着又回到用中文思考了。另一个佐证是,即便我沉浸于纯英文环境一段时间导致我的“脑内语言”变成了英文,这种变化也是暂时的,一段时间过后又会变成中文思考。这至少说明,中文思考对我来说更“自然”,这种自然意味着只需要更少的注意力成本我就能完成与英文思考比相同的动作。
在上面那个例子里,用中文思考对我来说更像内化思维,而用英文思考更像是外来思维。这个发现本身并不令人惊讶,因为我相信所有双语使用者都有类似经历。然而,最近我意识到,不仅仅是“用何种语言思考”有内化和外来之分,“用何种范式思考”也同样存在这种区别,而这种区别对人的思维深度的影响可以非常深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接受过足够数理教育的人会不知不觉地将部分数理思维这种原本的“外来思维”内化为属于自己的“内化思维”,内化之后,他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就使用这些思维,而这对于未接受过足够数理教育的人几乎不可能。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5W+H,就是分析问题的时候用从What、Who、Where、When、Why、How六个角度分别分析问题。在我的印象里,这是在诸如商学院的地方非常流行的东西。最初接触到5W+H的时候,我对这种方法嗤之以鼻,最多只是在类似写作文的时候救急用一用,平时不会使用。原因在于,5W+H虽然看上去不错,但是它并不符合我自然的思考方式:要么我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思考了,根本想不到什么5W+H;要么我刻意地使用5W+H来分析问题,整个过程显得非常机械,使我不快。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在我的自然而然的思考里面,已经着重包含了What、Why和How(也就是说,我思考的时候经常会自然而然地就想到What、Why和How,无需刻意控制)。不仅如此,我也体会到了内化之后的What、Why和How是多么强大,它对加深我的思考深度大有帮助。
为什么我一开始会对5W+H嗤之以鼻,而现在却感觉它的强大呢?因为外来思维和内化思维完全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外来思维对人来说就像外语、还在学的自行车、还无法熟练操控的机器,它蹩脚、低效,会挤占大量原本属于思考本身的认知资源。而内化思维更像是母语、呼吸、走路,它自然、不刻意,只消耗很少的认知资源从而可以把宝贵的思维带宽留给思维本身。
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那些刚接触5W+H的人来说,它可能只是PPT上那几页幻灯片,而对于真正精通其门道的人来说,它是一门强大的、值得钻研的方法学。我之所以意识到这一点,是之前看过一本书(恕不能透露书名),此书除了在开头少量地提及What以外,整本书都围绕着How,也就是“它是如何发生的?”,而几乎不涉及Why。也就是说,整本书都在用解剖式的分析和论证来描述一个现象是如何发生的,这可以说是5W+H中H用到极致了。正是在看完此书之后,我深感“它是如何发生的”这种范式的强大,而在平常思考中会不自觉地更多思考到“How”上来——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被我内化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也许存在很多很强大的思维方式,只不过你尚未把它内化而无法发挥它的充分力量。换句话说,很多看上去不怎么样的思维方式,一旦内化,可能就会变得很强大。内化后的思维就像一个中心,你思考的路径都会围着它转。因此,内化思维和外在思维对人的价值完全不一样,其中差别之大就像芯片和沙子。不仅如此,相比知识的浩瀚,思维方式最多恐怕不过数百种,那些核心的已被内化的数种或者十数种思维方式对于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个道理很简单:知识是那么多,每一个单一的知识对你产生的影响很小,而思维方式只有那么一些,其中每一个对你的产生的影响就很大;绝大部分知识你不会每天都用,你学到的很多知识其实学完就再也没怎么用过了,而人每天都要思考,而每次思考都容易路径依赖于你的内化思维。推个极端的话,如果你能把逻辑语言和数学语言内化,完全用符号进行自然而然地思考而不涉及自然语言,那么你的思维速度也许能像冯诺伊曼那么快。
值得一提的是,正如要掌握任何数学知识都少不了做练习题,内化一种思维方式也需要大量的训练(注意力层面的训练也是训练)。如果指望翻几页幻灯片看几个案例就能内化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