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哲学的意义在于启发而不在于内容;如果读完一本哲学著作而没有任何启发,那么这个人只不过在读哲学史。有的人认为,读哲学就要弄明白作者的本意是什么,如果弄错了作者的本意,那就白读了,这样的人恰恰是在考究历史。事实上,只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启发,即使弄错了作者原本的意思,那也算达成了哲学的目标。因此,如果有人不小心把康德的观点安在了尼采上,或者以为叔本华说过了一句其实他从未说过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说他的哲学史没学好,而不能说他的哲学不好。而那些总是一字一句地考究某位哲学家的某部著作里具体的某句话到底是什么含义,或者热衷于对比不同哲学家之间对同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词语有何细微不同的解读的人,都是落入了哲学研究的下下乘,属于买椟还珠之举。
事实上,同样的观点很多时候也适用于其他领域,比如音乐、文学和宗教。世界上总有很多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喜爱钻进作者写的某一个特定的句子里,争论这个句子到底是指什么意思,或者作者在此处到底想表达什么。于是,世界上多了很多哲学史学家,文学史学家,和宗教史学家(比如儒家史学家),而真正能够慧眼识珠的人却屈指可数。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这一点,将在我的博文《目标和手段》中详细叙述。
二
正因为哲学的意义在于启发而不在于内容,所以,如果有谁认为自己读过很多哲学著作,或者上过很多哲学课程,就认为自己懂很多哲学,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人,最多只能说他们了解一些哲学史。同样地,如果因为对方没有读过某一本哲学著作,或者对某一个哲学家不了解,就加以嘲笑,也属于哲学史学家的做法。事实上,可以存在这样一种哲学家:他们没有读过任何哲学著作,却极其智慧地对每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不仅有自己的看法,还能给出依据,不仅有依据,而且这些依据还能连点成线层层递进,形成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不仅逻辑严密而且能经得起细细推敲。如果这样的哲学家一不小心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关注,那么很可能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就要诞生了。当然,这名哲学家可能对哲学史一窍不通,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
我并非提倡人人都要闭门造车,不读任何哲学著作而在家空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确可以为哲学研究节省很多力气,但是,勤恳于这么做的人请务必记得:阅读哲学著作其实既非研究哲学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