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批判

一直无法理解记笔记这个习惯。教授上课讲的内容,如果书上都有,为什么还要记笔记呢?教授在黑板上写的东西,许多都逻辑不连贯,字体扭曲,充满了临时性记号,草稿和“正文”混在一起,而且个别老师的板书typo满天飞,简直狗屁不通,一文不值。可偏偏这种东西,有的人视为珍宝,每节课必正襟危坐,整整齐齐把教授写的每一句废话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还有些教授,一方面宣称不用任何教材,另一方面却对自己板书的水平没有自知之明,又不提供任何notes,简直就是灾难,遇到这种教授上课就是一种对学习的阻碍。

一直无法理解研究生还要上课的这个东西。照理来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从博士高年级往后99%的知识都应该通过自己自学(外加偶尔的讨论)得来。也就是说,对于科研人员,自学能力是一种必须技能。可是为什么到了博士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生还要去上课呢?他们不能自学吗?好教材大把大把,自己自学完全可以学得很好,一门课也完全可以一学期只meet 2次,一次是midterm,一次是final,其他所有功夫都省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时间分配更加灵活,省去了天天通勤上课的麻烦,不必再遭垃圾板书的罪,而且还剩下了大笔的学费。而教授呢,也不必每学期浪费大把时间备课上课,于是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做科研,所有人都皆大欢喜。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世人这么糊涂。

一直无法理解deadline这个东西。你说某某作业周一下午5点的deadline,我偏偏到周一晚上才写完,我学到的东西就因此变少了吗?我认认真真把作业写完,学到了跟其他所有人学到的同样多的东西,可是仅仅因为我晚完成几个小时,反应在成绩上就少了几分,好像显得我学得很不好似的。如果有一个学生偏偏每次都这么做,导致本来能拿A的他最后拿了个C,以后有人见到他的成绩单,以为他这门课表现很差劲,实际上他学得和别人一样多,只不过他的每次作业都顺延了几个小时,然而聪明的你告诉我,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来学校不是为了学知识的吗?晚那么几个小时真的那么要紧吗?

学校里绝大多数事物都有一个deadline。作业有deadline,project有deadline,考试有deadline(通常是几个小时),选课有deadline,退课也有deadline。可是,真正当你作为一个研究者的时候,所有你要研究的问题都是没有deadline的。不论是数学上的猜想还是新物理的发现,你要研究十年就可以研究十年,你想研究二十年就可以研究二十年,从来没有听人说过某一个问题的研究竟然还有deadline,逾期不候的说法。这一点在工程类的学科上可能还有商讨的余地,但是在几乎所有理科里都是事实。而真正的研究者也往往是在同一个领域耕耘多年。事实上,人类所有重要问题的解决、重要真理的发现,都从未经受过必须在某年某月某日之前实现的要求。Deadline多么荒诞!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