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在文史哲等社科领域,人们似乎很注重阅读包括论文和书籍在内的原始文献,似乎要了解康德的思想就必须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想了解古希腊哲学就必须阅读《理想国》。然而在理工科领域,却鲜有这样的例子。我从来没听过要学好初等数学就必须选择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要学好微积分就必须翻阅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没听说过要学好广义相对论就必须研究爱因斯坦1915年的论文。既然如此,在一切领域里,当可能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了解思想本身,而非要囿于用于传递思想的著作里呢?
有以下多种原因导致人们固执于阅读原始文献:
1)目标的异化。阅读文献是为了获得其中的思想,也就是说:a)是思想而不是文献是目标;b)任何能同等获得思想的方式都是可行的;c)在获得同等思想的情况下,人们应当选择最经济的方式。然而,不善思考的人容易因为同行氛围、传统等原因潜移默化地将文献而非思想当作他们的目标。在“思想-文献”这个目标异化的过程中,原本的手段变成了目标,这导致了人们要最优化的不再是如何获取思想而是如何阅读文献。
2)传统与氛围。一部分固执而懒于思考的人会因为“传统上人们都是通过阅读原始文献获得思想”而认为自己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是a)稳健的,因为它们经过了历史的检验;b)是安全的,因为周围所有的人都采取类似的方式,从众心理给他们带来安全感;c)心理成本低廉的,因为从众者不必承担因为违背传统方式所带来的额外舆论成本。由于以上的问题仅仅是心理意义上的,它给人们带来的只是“好的感觉”而非“好”本身,因此理性地说只要人们能克服上述心理意义上的好,就能通过改良自己获取思想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好。
3)额外的信息。有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原始文献里包含了额外的、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取的信息。这种论点的确在某些时候站得住脚,然而这类人没有考虑到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是否值得为那有限的边际收益付出性价比极低的高昂时间成本。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人说声称的原因是不适用的,因为:a)一种学说其核心思想与主要论证是最重要的,而且这种重要程度相比其他琐屑的内容的重要程度往往是压倒性的;b)合格的关于该种学说的转述、概括或介绍,都必然完整地包含该种学说的核心思想与主要论证,也即包含了其最重要的部分;c)这类合格的转述、概括和介绍,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不稀缺的,也即人们不必担心找不到这样的资源。基于上述论证,绝大部份情况下,人们实际并不必为了额外的信息而选择原始文献。
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应该直接选择获取思想效率最高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包括阅读该思想的转述、概括或介绍,而通常不包括阅读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