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其三

希特勒战败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是,“任何跟优胜劣汰、人种差异、性别差异沾边的言论都可能被贴上纳粹的标签”,“为了避嫌,男女先天性的差异成了研究的禁忌话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事情被认为是social construct,而潜在的反对者因为避嫌不敢发出反对的声音:人天生的确存在广泛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的确有可能导致结构性的必然分化,可是这类研究在政治正确的大氛围下去不得不保持沉默。事实上,重要的并不是反对观点是否正确本身,而是一个异见者是否有足够的自由发出反对的声音而不必过于担心被人在网络上口诛笔伐。

与此相反,从一战二战所衍生出来的某些主义,由于持有这些主义的国家最终是战胜国的缘故,其恶的程度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认识和反省,而这些国家所付诸的恶行与恶果也未得到所有人的充分认识,导致这些主义及其衍生体得以在某些机会下广泛传播,甚至影响到了当代许多政治团体尤其是激进左派的斗争路线。比起人们对激进右派的警惕,激进左派手持平权平等的护身符,在政治正确的掩护下得以大行其道,开始渐渐有了另一个幽灵的影子。

由此,天平不断地向一个方向倾斜,而这种失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一次猛烈的反弹给修正,而这种反弹里包含多少极端因素又会有怎样的后遗症也不得而知。进来欧洲、英国和美国的右转已经雏形渐显,左派们与其担忧与指责他们认为的“民粹右派”的崛起与威胁,不如想想在大学和媒体已经被左派把持的情况下,他们为何逐渐丢失阵地。

很多时候,与其说许多社会问题是少数派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本身如此的问题。比如校园欺凌、仅仅因为名字怪异就被人嘲笑、自己属于少数群体而被人排斥,等等。究竟是因为自己的特定身份、特征、经历而被另一些特定的人排斥,还是说,人,包括那些因此成为受害者的人,就是有一种排斥一切异己的天性,不论这些异己是谁、从哪里来、有何特征或经历?

似乎所有人都至少在明面上谴责这种对少数群体的排斥,哪怕自己也曾默默做过同样的事情。在主流受过教育的大众看来,这种歧视是人所不齿的。然而,我却看出,与其说这种排斥和歧视是一类人和另一类人的问题,不如说它是人在漫长的演化中所发展出来的对抗风险与不安全感的自我防卫机制、以及害怕由于和少数派在一起而被主流抛弃的恐惧,与当代社会冲突的问题。矛盾便在这里:少数群体的确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可这种区别对待又是所有人而非特定人都或多或少拥有的与生俱来的本能,这该如何是好呢?

专注谴责某一特定团体真的会有帮助吗,还是说它只会加深社会对立、不信任与割裂?另一方面,人性使然,哪个少数派又能担保曾经作为受害者的自己不会在某一时刻转身变成加害者去伤害另一群少数派呢?要我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人必须首先和人自己达成和解。他们应当意识到自己以及其他所有人作为人的不完美:排斥异己这个人曾经赖以生存的本能原来也会在一些情况下伤害另一些无辜的人,而对这种行为的纠正应该着重于如何克服天生的本能,就如同每一个文明人是如何在受教育中逐渐变得文明的,而非专注于批斗那些加害者。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本能是人所共有、自己当然也会有,也是因为一种对人这个物种的宽容与接纳:人享受了其本能所带来的益处也难免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人自己不必对这种不完美太过苛责。

那些反省纳粹德国下恶行的人,那些忏悔白人曾经对黑人做的恶的人,那些声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的人,那些同情性少数群体遭遇的不公与偏见的人,在他们的反省、忏悔、声讨、同情之余,不知道有没有想过,那些被他们批判的人和他们作为批判者一样,同样是属于人,都拥有相同的人性。那么,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人在人性的驱使下结出恶果,而自己同样为人,受同样的人性驱使,又如何保证自己不会在某时某刻做出同样的事情?人一旦开始批判某些特定人的不好,就仿佛存在一种“坏”的物质,和那些“坏人”绑定了。只要消灭那些坏人,“坏”就不存在了,而自己作为不拥有这种“坏素”的人,当然是免于批判的。这种谬见在多大程度上使人疏于真正的作为人的反省,而使得恶行不绝恶果不断呢?

人的道德行为是人性的产物。人性是基因的产物,又受环境的影响。所有人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基因,那么,清白者要如何保证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会有朝一日恶化使得他们有成为恶徒的风险,又要如何保证如果环境真的恶化,他们要如何做才能免于被环境污染呢?

随笔 其四

安娜堡的朋友基本都走光了,自己又回到了当年刚来这里的状态。于是不禁好奇,当年我是咋过来的呢?

粗想,如下:

第一年上学期主要跟skip+蛋泥+国内若干朋友微信聊天,而在安娜堡主要跟ZS聊数学系选课。那时俩人天天必聊的话题便是“我又发现了数学系XXXX课特别好我们以后一定得选”或者“数学系好多好课啊我都心动想转数学系了”或者“你说我们上的这295跟国内大部分985的数分比到底难度谁大”……后来skip生病休学,我便断了一个重要的吐槽+学术咨询对象。刚来的第一学期基本状况是各种不适应,加上选课过多赶作业时生不如死,经常在赶due间隙跟各种人吐槽。

寒假认识了上楠和蓬勃,从此又多了两个学术咨询对象,另外认识了同为物理系的A。

第一学年下学期认识了尧尧。其实上学期我就跟他一起上过一门316常微分方程,不过那时候还没什么交道。下学期我俩一起选了门555复变函数,然后我就经常被他拖去WH写作业。另一方面,我跟ZS一起上了295的后续课程——296,主要内容是高代。那时我跟ZS已经基本混熟,296due前我俩天天混在stockwell楼下的小房间里一起写作业,有时候我也去他宿舍楼下。我跟A同时上了同一个物理课EM,开始约好一起对答案,后来我各种放鸽子于是事情就不了了之。。。(其实怪我选课太多都是最后一天写作业)

第一年暑假除了中间有大约三个星期在不务正业地自己或者和室友“再来一回合”以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自学和做research上。白天有时候会跟尧尧一起去图书馆自习,期间他泡到了我的师姐(滑稽脸)。晚上我们有时候会一起玩饥荒(最烦的是每次玩到一半他就要回去睡觉/陪他女朋友)。

第二学年上学期我认识了一起上GR的CYQ,便会经常在一起写作业;在热统课上认识了JYY,也即我现在的室友,那时经常一起对答案。

第二学年下学期经常在WH跟CYQ一起自习,各种人来来往往,经常能碰到其他朋友。

第二年暑假尧尧似乎和CX私奔了(误),几乎见不着他们。我搬家去了离学校中心老远的地方,有时候会踩单车去WH,经常会碰到上楠和A。我在和A的一次无意聊天后(其实是我刻意找的话题。。。)入了某开箱子游戏的坑……= =…

好了,上面提到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毕业走了,所以我这个学期要认识些谁?ಠ_ಠ

随笔 其三

事情来的有点突然。就在前天,我的两个好朋友、一对相处三年的情侣分手了。这分手来得如此迅速又平静,以至于让在分手前一天还和他们一起嘻哈的我不知所措。他们早不是第一对我认识的分手的情侣了。从中学时代的苹果和振豪、蚊子和嘉豪,到大学时代的茜子与儒师兄,放羊和羔羊,还有文洁、以及我的好基友……身边的情侣似乎没有多少能长久。只是这一次分手的两个人我都非常熟,我跟他俩三人呆在一起的时光加起来恐怕有一个月了吧,见到身边曾经那样要好的情侣分开,难免令人唏嘘不已。

其实我并不是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毕竟,还有异地的考验,生活的琐屑,三观的磨合,理想的分歧嘛……然而我远没有预料到有这么快,甚至在上面所说的一切来得及张牙舞爪之前。刚得知事情发生的时候, 我实在是困惑为什么看起来那样好的他们会分手,并且是由一方主动提出,而另一方竟然没怎么挽留。后来我想到了可能的多种猜想,然而都被自己一一否决了。毕竟自己对他们了解也算很多,他们怎么可能因为这些不堪一击的理由分手呢。

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并没有错。说来也讽刺,一向对自己推理周全非常有信心的我愣是没有猜出他们分手的原因是因为一件看上去那样不经意的小事,我倒是真希望事情是另有隐情。当然有人认为那不是小事,其实我完全同意,毕竟我说的是“看上去”嘛,并不一定就是“事实上”;然而我那句话真正想说的是,当我以为英雄要手持宝剑,披荆斩棘,与恶龙搏斗的时候,英雄却因山路险阻踉跄摔地而死。我以为会难倒英雄的是恶龙的利牙烈焰,是它的纠缠不休,是它脚下的深渊万丈,没想到却是英雄脚下一块不起眼的绊脚石。我承认只有步伐稳健的英雄才有可能打败恶龙,然而即使只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英雄死于绊脚石”这个故事是不是也太扫兴了一点。诶。可惜英雄花了那么多时间磨砺他的宝剑。他磨剑的时候,一定非常期待有朝一日他手上的钝剑能变得锋利无比吧?他练剑的时候,一定憧憬过他怎样与恶龙殊死搏斗、斩下龙头的时刻吧?他即将出门远征的时候,也一定担心过万一身死恶龙之手奈何的问题吧?他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有可能死于一个纯粹的、自己几乎从未认真考虑的意外?如果他多一点谨慎,多一点远见,早点探明路情,是不是便有可能凯旋而归,至少不辜负当年自己的磨剑练剑的那春秋数载?还是说他只是一个逍遥客,不关心成败,只要自己曾经去试着杀过恶龙便好?

好吧。也许是我的期望太高,我只是没有想到有的时候爱情可以如此的脆弱。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我妈曾经责斥我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否则以后会找不到朋友,我当时反驳说不会,因为我只会找能容许我这样做那样做的朋友;今天我依然坚持当时的看法,并且在找女朋友时也是如此。所以我一直最在意的其实是三观,理想,动机,性格这些东西。有人说找伴侣应该找尽量性格不同的,那样互补不无聊,我不以为然;我觉得还是得找三观理想动机相近的,性格匹配的,这大概便是所谓的“门当户对”吧。满足这样的条件而成就的爱情,是不是会稍微坚强那么一些?如果从这点推理,你就不得不相信,所谓寻找对象其实只是找另一个自己罢了;找到的那个人越像自己,以后大概便会越顺利越幸福。我以前曾经向人半开玩笑的说,我的标准太高,我觉得这一辈子都找不到我喜欢的人;其实他们都没听懂我的意思,我是在说,恐怕我这一辈子都找不到另一个自己。

我发现关于爱情,人们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人怀着开放的态度,只要觉得有机会有可能就要去尝试;另一种人谨慎得多,他们不急不缓,要确定遇到了于自己而言最好的才会去爱。我无法确定哪种更好,但是我更偏爱后者。大概是因为,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太多重要的事,把时间全都放在爱情上了,哪有时间去干其他事。也因为,不想让自己承受每次失恋带来的为伊消得人憔悴。

其实关于爱情我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探讨探讨了。作为一个理论家,也许这一篇文章可以作为一篇“纸上谈兵”的热身。

最后,祝愿另一对也是最后一对我熟识的情侣,尧尧和他女朋友能一直快乐的在一起。也祝我那两个分手的好朋友各自好运。

随笔 其二

不知不觉来安娜堡已经一年半了。大概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通过微信联系到了同样来自2+2、那时还在安娜堡的学长。那时我已经拿到了好几份心仪offer,便和学长约了时间兴奋地聊了一晚上。聊物理,聊数学,聊申请,聊中大,聊2+2,聊选课。我心里充满了憧憬,深夜躲在被子里不自禁地把学长的朋友圈翻到天亮,想到自己以后也要去这样的地方读自己最钟爱的物理,幸福简直要溢出来。

可惜事与愿违,即使算不上物是人非,心境也已大不相同。也许是我真的太笨,不适合搞物理,也许是我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许是我自作聪明,总把事情弄巧成拙,总之,事情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美好地发展。因为经常通宵带来的身体上的考验,我已渐渐习惯,然而因为学业不如意带来的失落,才让人难以忍受。有时候,给一个没有希望的人以希望,之后又将其剥夺,才是真正残忍的。如果从来没有过希望,人就会麻木,会习惯,会放弃,有了希望之后,反而会挣扎,会痛苦,会绝望。

今年年底就要开始申请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把握。我感觉我对不起所有曾经给予我厚望的人,当然也对不起我自己;然而,更讽刺的是,即使我申请得很好,那也只是刚完成万里长征的第一里罢了,还有博士期间的科研,有申请postdoc的难处,有找到教职的几乎不可能,有拿到tenure的经年累月的考验。我在打算放弃吗?不,显然不可能放弃,只是,有的时候对前面的路看的太清,难免唉声叹气,九九八十一难现在连第一难都过得这样艰难,以后要怎样才能到西天取得真经!

我一直是以自己明白自己的路而感到骄傲的。我清楚的明白我需要什么,我要做什么,每次跟人提起未来的打算,我总是很高兴自己能够清晰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未来。然而现在,这也被证明是一把双刃剑罢了,给人以鼓舞,也给人以绝望。

不知道我快要终老的时候会怎样看待现在这段日子。有时候,现在这段时光会让我想起高三,然而又不很相同:高三的时候,我一直相信,考不上清华北大我的人生就要完了,然而我心里又清楚,这目标虽然难,但也不是没有希望,即使最后梦碎,事情也不会太糟糕,我还可以去科大,去浙大,去上交,再差一点,我还可以去武大,去中大;然而现在,我倒是真的不知道如果申不到六大,我能去哪儿了。学术界的竞争比想象的还要惨烈,去那些第二第三梯队的学校,以后还要怎么找教职?然而转念一想,这还只是学术界的门槛罢了。不要忘记,大多数人做的都是拧螺丝的工作,是炮灰,是“巨人的肩膀”。科研的过程虽然我至少现在享受,但是那绝不是我所仅仅期待和可以感到满足的,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做一点大的东西出来,这个念想总是不差的。

很高兴,我在密歇根遇到了很多美好的人。比如我的老板,还有他的妻子,他们都是以前北大的毕业生,现在在这里当教授。还有一些中科大毕业的教授,现在也在这里干得风生水起。他们给我了美好的期许,让我知道原来自己将来,也许就是大概他们这个样子的,他们也给了我亲切感,同为中国人,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成长,最后相遇在这里。

希望即便自己道路曲折,最终事情还是能如我所愿。To my beloved physics.

随笔

凌晨2点的广州。好久没写东西了,随便写一点吧。

深夜随手谷歌了一下院里的一位同学,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现在才知道原来身边的同学也不乏如此努力之人,而相比之下自己实在自惭形秽。每天写一份足迹、每月写一份小结,社团、科研、兼职、追剧、文学阅读、CS,还有巨高的GPA,多任务模式开的很精彩呀……大一就在准备GRE写作(虽然方向并不对……),完美的托福、积极乐观的心态、相当靠谱的自我管理……在QQ里聊天时的温文而儒雅。不管怎么样,都是一位十分值得欣赏的优秀女子呢。

然而在静静地浏览别人留下的痕迹的时候,不由三省吾身。大二这一年以来过得太快,申请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时间,剩下的四分之一的大二下学期实在是没干什么事,其实即使是在申请季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动静。托福准备了快半年最后也只是刚到100分压线,被卡单项的几所学校还要狼狈的靠雅思来过。荒废的一岁。

所以要开始玩真的啦!!

说好的四年高三呢!!等7月7号考试结束和化学说了farewell,就来开始玩命的学,经典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量子力学我全部都要学会学会学会,词汇量恢复到16k,在新大二的一年里!以此为证!7月考完试以后我会把每个阶段的计划和完成情况写上来,虽然这个网站并没有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看。

嗯…最后忍不住再评论一下那位令人尊敬的妹子…… 其实从她的日志可以看出来,她似乎并没有长远的规划,(佐证:她努力的方向比较发散)但是短期(<3 months)的规划极好(有很多短期目标),而这和我之前收集到的信息吻合。这样看来,其实这并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高中刚上大学的freshman们都是被各种形式的媒体和师兄师姐告知大学生活应该多样而精彩,应该努力学各样的技能,然而这种观点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并不正确。

就我快两年的大学经历来看,前进策略这种事,因人而异。没有精明的辨别能力和足够理性的思考,很容易就会被旁人的指指点点带跑。譬如像我这种早就决定好方向的并且把未来800年都规划了一番的人,其实并没有必要浪费过多的精力在路边的风景上,而在大一一年里可以说也被“师兄师姐们”的“良言”给带歪了。对我来说,集中所有精力开足最大马力一条路走到黑就好了。而对于其他情况不同的人,则得要有自己的思考。在自己活了的20年里认识了很多人,但是发现绝大多数人(其实是几乎所有的)都没有一个足够清晰长远的目标,最多有个一两年内的短期目标,这从大尺度来看几乎是致命的。没有大目标的结果就是现在做的所有努力都要在以后真正的方向上以向量投影的形式打折扣;方向高度发散的人在先前的努力里只能地毯式撒网,最后才找出一条适合的方向,而这对于前一种人来说几乎在浪费生命。

跟其他人接触的愈多,就愈加发现目标的重要性——当然,追根揭底最重要的还是动机,这个以后再谈。身边有太多的人迷茫在人生的路途上,除了拼命努力好让自己看起来不颓废并不能做其他什么,看着可惜。

Anyway,祝愿那位女子尽早找到自己的真爱,动机吻合的。

年轻人能有终身的理想并且全力为之奋斗真是一件太幸福太幸运的一件事。

就酱。